林蔚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23日12版)
  2014年的感情金句應該是“且行且珍惜”。相戀相惜、爭執分離、一拍兩散又或者破鏡重圓,這一年熒屏上情感戲轟轟烈烈,剪不斷,理還亂;生活里愛情是尋尋覓覓,百煉鋼成繞指柔。
  逼婚劇: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
  馬年伊始,一則大打“親情牌”的廣告就引發了全民婚嫁大討論。“今年,我一定要結婚,哪怕是為了外婆。”某相親網站瞅準春節這個最佳時點,發出恨嫁宣言,沒想到批判和抵制鋪天蓋地。
  不難理解這強烈的反感。在婚戀問題上中國父母大概是最操心最累的:擔心兒女不能婚,擔心婚得不夠好,擔心好得不夠久。中國兒女也是最辛苦最累的:既要承受情路坎坷的苦悶,還要扛起父母沉重的“愛的枷鎖”。尤其是“每逢佳節被相親”,越是合家歡聚、祥和溫馨的時刻,越是大齡青年近鄉情怯的時候。父母相親團、租借回鄉女(男)友、遠行躲逼婚等,依舊是本年度時刻活躍的話題。
  所以接地氣的《我的兒子是奇葩》一播出就引發了關註。千里逼婚、借房裝酷、冒牌女友哄開心……極品老媽和奇葩兒子的鬥智鬥勇令觀眾感同身受。“你要是不結婚,就是你媽媽的世界末日。”父母輩觀眾點頭稱是。“三句話不離結婚,你還讓不讓我活了。”年輕觀眾撫掌嘆息。
  “逼婚劇”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。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今年發佈的《2013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》顯示,近六成受訪對象有“被逼婚”經歷。父母“逼婚”的招數主要包括:不斷言語催促,親朋群體施壓和強行安排各種相親約會。子女“反逼婚”的首選是躲,其次為降低擇偶要求,第三招則包括吵架和哄騙。逼婚的範圍甚至已擴大到90後人群。一家大型婚介網站的調查稱,受訪的90後中21%的女生和15%的男生已面臨被逼婚的壓力。
  “恨嫁廣告”炒得熱鬧的時候,一則“逼婚走出國門”的新聞也引發了熱議。
  1月中旬,澳大利亞一家華文報頭版打出尋人廣告,中國媽媽以“爸媽再也不逼你結婚了”為條件,勸兒子回家過年。
  “百善孝為先,但為了父母匆忙結婚的話,誰為我們下半輩子的幸福埋單?”焦慮的父母們不妨多聽聽孩子們的感慨。
  女漢子:華麗麗地站在晚婚人群中
  事實上,雖然“逼婚”日甚,但各項調查顯示,中國青年的初婚年齡仍在持續上升,尤其是在大城市。2月,上海市民政局公佈的上海2013年度婚姻登記統計情況顯示,越來越多的上海人選擇晚婚,戶籍居民初婚年齡男性已達30.17歲,女性為28.19歲,均較2012年有所增長。
  晚婚人群中,華麗麗地站著一個“女漢子”群體。
  “女漢子”是“萌妹子”的反面,專指那些行為性格偏男性的年輕女性——豪爽獨立、不怕吃苦、不拘小節,當然形象上也缺少點女人味兒。具體點比如《撒嬌女人最好命》里大大咧咧不會撒嬌的周迅,《我愛男閨蜜》里的強勢女副總陳數,《分手大師》里的北漂彪悍女楊冪……“性格乾脆爽,行為果斷狠”,女漢子在情場上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一方。 導演高希希在解釋“女追男”稱霸今年影視圈時認為,“女追男”強調的是兩性的平等和女性的自覺獨立,文藝現象必然有社會基礎,現代女性面對種種生活的選擇,已經不需要再依附於男性。
  是生活造就了龐大的女漢子群體。在這個快節奏的、競爭激烈的社會裡,女性必須擁有強大的內心和強悍的外在,才能“吃得了苦,搬得了磚,擠得了公交,降得了妖……”
  如果搜索下各種婚戀觀調查,有關“女漢子”的說法還真是五花八門。
  《半數男性願意跟女漢子戀愛》、《最新婚戀觀:女漢子靠譜》、《“女漢子”最不受未婚男待見》……但不可否認的是,這個今年爆紅的群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將繼續龐大下去。而這些內外兼修、經濟獨立、個性鮮明的女漢子,會更加自由自主地奔跑在求愛路上。男性待見不待見?這個問題根本不在她們的考慮範圍內。
  暖男:尋找這樣的“治愈系”男子
  和“女漢子”對應的熱詞是“暖男”。
  “暖男”當然不是冬天穿秋褲的男子,它應該來源於“Sunshine Boy”(陽光男孩),指那些細緻體貼、能顧家、會做飯,像煦日陽光那樣溫暖女性的男子。比如《我的早更女友》里的佟大為,痴情二十四孝備胎男,打不還手罵不還口,還身兼司機廚子保鏢苦力多職。“瞅瞅人家!”觀眾陶醉地說,有了這樣的“治愈系”男子,還怕什麼“早更”?
  看到女漢子的崛起,就能理解暖男的受捧。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,情場亦如是。女性越發獨立堅強,溫柔體貼的男性就越有市場。“中國女性的擇偶觀正在改變,男人不需要太多的錢,但要關心自己的愛人,還要會做飯。”德國《法蘭克福彙報》10月發文稱。
  網絡熱傳的“2014年男朋友標準”如下:“身高172~182cm,體重65~85kg,髮型普通,性格溫和,不吸煙,少喝酒,不愛泡吧,本科以上學歷,月薪在3000~10000元之間,會煮飯,有耐心,有孝心,有愛心……”多金的國民老公只是網絡調侃的對象,帥氣的外星教授不過是八卦談資,現實生活中,女性在情感需求上把理解和溝通排在了第一位。
  當然,別忘了“暖男”還有個關鍵要素:對愛情忠貞不二。因為,“暖你一個人的,才是暖男;溫暖很多人的,那是中央空調”。
  中年偶像劇:人到中年同樣也應該有愛的激情
  當年輕人在情路上奮勇向前時,2014年還有個備受關註的情場群體:中年人。
  這個群體以往多出現在婆媳大戰、出軌危機、智鬥小三這樣的狗血橋段里,但今年成了愛情戲的主角。
  他們中有大齡未婚的,比如《一僕二主》里的霸道女總裁,突破重重阻礙,和中年離異的司機走到了一起。有失婚不失志的美廚娘,在馬不停蹄的追愛路上與多金男、帥氣男、溫柔男相繼過招,終於悟得《婚姻料理》的真諦。還有堅持更年期也應有愛情的“相親達人”,張國立說,“以前以中年人為主角的電視劇,基本都是圍繞家庭、婚姻展開,我希望《愛情最美麗》這部電視劇能夠告訴觀眾,人到中年同樣也應該有愛的激情。”
  如果你有留意城中依舊熱鬧的大型相親會,會發現多地相親會的主力已經由年輕人悄悄更換為中年人。社會學家分析認為,現代人口結構、家庭結構及勞動力結構的變化,使得中老年人空巢、獨居趨勢加重。同時社會發展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,也激發了他們追求幸福的勇氣,拓寬了他們談情說愛的途徑。除了相親會,社交網站、相親網站也成了中年人尋覓愛情的平臺。
  有觀眾抱怨說,熒屏上的都是中年偶像劇,是給處於情感困局中的中年觀眾的安慰劑。確實中年尋愛不易,社會逐步開放,但傳統觀念依舊苛刻。相比年輕人,他們承擔更多責任,承受更多壓力,面臨的選擇也更有限。網絡調查稱九成受訪者支持失婚中老年人再婚,深圳大學易松國教授給出的研究數據卻顯示,即便在觀念開放的深圳,離婚女性中有94.6%的人沒有再婚,男性再婚的比例超過80%。
  但再困難,懷著希望勇敢前行一定勝過消極等待。所以矢志不渝地追逐著愛情的中年人都應該獲得最真摯的祝福。
  老少配姐弟戀:留在婚禮里的那些“懸而未決”
  再來看看當下社會不可或缺的老少配,以及正成為潮流的姐弟戀。《大丈夫》聚焦的就是這兩個人群。50多歲的中年教授配80後潑辣嬌妻,20多歲的年齡差距給婚姻生活平添各種波折;40多歲的失婚熟女戀上小9歲的花樣男,要經歷愛情磨合,更要承受周遭的口水考驗。
  這類情感劇的背後,是急速變化的中國婚姻現狀。民政部門早前的婚姻登記數據顯示,中國配偶間男女年齡差距正以每年0.6歲的速度遞增;在北京,65歲及以上的再婚男性,平均要比妻子大13歲多。另一方面,年輕一代對姐弟戀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。復旦大學社會科學數據研究中心發佈的80後相關的調查顯示,男性比女性年齡小三四歲時,對伴侶的滿意度最高;男性比女性的年齡大7歲時,對伴侶的滿意度最低。
  “我就是想跟我愛的人在一起,而不是做別人眼中的般配夫妻。”《大丈夫》里的經典臺詞。價值觀多元化,婚戀主動權增強,曾經屢遭非議的老少配和驚世駭俗的姐弟戀正逐步被更多人接受。
  不過觀眾一定也留意到了,婚姻並不因為社會的開放而變得容易。《大丈夫》給出了一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,卻留下一堆雞毛蒜皮的婚姻問題懸而未決:觀念差異,家人磨合,生兒育女,養老送終……
  這些千百年來人類致力解決的大問題,答案永遠簡單:理解、信任、支持和溝通。而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,實施起來並不容易。
  “戀愛雖易,婚姻不易,且行且珍惜。”我們用2014年婚姻風波事件主角的心聲,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,與君共勉。  (原標題:2014愛戀不易,且行且珍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d51odotf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